香港防衛軍曉士兵團德輔從男爵− 77歲耆英戰至最後 魂斷北角發電廠
- On December 18, 2022
- 0
1941年12月18日,日軍登陸香港島後不斷增兵,並且往內陸推進,企圖佔領各處高地。當時北角發電廠由香港義勇防衛軍曉士兵團(The Hughes Group)駐守,當中有一位77歲伯伯儘管軍階是二等兵,但身具從男爵身份,正提起步槍奮力抵抗日軍。12月19日早上7時,這位伯伯不幸在日軍迫擊炮攻擊下陣亡,他是第10任港督德輔爵士的姪兒-愛德華.德輔從男爵(Sir Edward Des Voeux)。
有關愛德華·德輔從男爵生涯的資料相當缺乏,以下中文介紹的生涯資料主要來自史伊尹(Evan Stewart)、Philip Cracknell及Tony Banham等人的研究。大家如有興趣,建議詳盡閱讀他們的著作及網站。
來自愛爾蘭的從男爵
愛德華.德輔從男爵的「從男爵(Baronetage)」土地於愛爾蘭中部今日的利士郡(County Laois)。德輔家族祖先來自法國,於18世紀發跡於印度,後來遷居愛爾蘭。1787年,查理斯.德輔(Sir Charles Des Voeux)成為初代從男爵,亦是第10任港督佐治.德輔(Sir George Des Voeux)爵士的祖父。
愛德華.德輔從男爵於1864年生於印度,看來一直未有結婚,亦未有發現他的照片。關於他最廣為人知的「香港會秘書」職位,其實是來自他出現在1915年陪審員名單的職業一欄,當時他已經51歲了。
他在這個崗位工作了6年後,在1922年至1925年期間申報工作為外匯經紀(Exchange Broker)。根據同期粉嶺狩獵暨賽馬會活躍成員Alec Hutton Potts的日記,德輔從男爵也是居住在粉嶺,退休後與廣闊的郊野大自然為鄰。
「耆英兵團」曉士兵團
香港義勇防衛軍曉士兵團吸納超過1939年《徵兵條例》55歲年齡上限而具有軍事經驗的男性。他們不少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波爾戰爭,這支「耆英兵團」成立之初旨在對付第五縱隊(日方間諜)的敵後破壞。
曉士兵團以出身澳洲的創辦人亞瑟.曉士(Arthur William Hughes)命名。亞瑟·曉士在一戰曾經隨澳洲軍隊在英國及法國服役,後來在香港擔任匯豐董事及香港總商會主席,因此在1936至1937年以總商會席次晉身立法局。他後來退休回到英國,曉士兵團指揮官就交由怡和大班百德新少校(John Paterson)擔任。
百德新少校在英國接受教育,參與一戰。商界方面,他在1921年起出任怡和大班,1932年出任滙豐銀行主席。政職方面,他1930年起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36年起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中,曉士兵團共有4名軍官及66名士官及士兵。兵團成員主要來自港燈、中華電力及太古,還有8名自由法國及法屬地區的戰士。
堅守北角發電站 英皇道巴士之戰
12月18日星期四晚上,日軍大舉登陸港島東北。曉士兵團駐守北角發電廠,儘管飽受砲轟,仍多次擊退日軍進攻。12月19日凌晨1時45分,百德新少校向上級報告,發電廠經已被敵人完全包圍。他收到命令需要盡力堅守,以支撐附近正在奮力頑抗的部隊。面對日軍猛烈攻擊,拉吉普營B連及米杜息士營部隊曾嘗試接通發電廠,但終告失敗,損失慘重。
12月19日早上7時,日軍連續兩分鐘迫擊炮攻擊發電廠,然後衝鋒攻擊。年紀年邁的德輔從男爵決定留守最後,據報當時身處發電廠西邊政府倉庫,不幸死於迫擊炮破片,終年77歲。
面對絕望境況,曉士兵團部份成員與一批平民嘗試向西逃出發電廠,前往銅鑼灣。很可惜,他們隨即面對日軍機槍掃射及刺刀攻擊,雙方更在英皇道一架廢棄的巴士混戰。混亂中,二等兵G. E. Gahagan以五發子彈擊殺一名日軍軍官及四名士兵,成功生還;有人被日軍抓到斬首,但被背包所救,刀傷劃過肩膀大難不死;亦有人雙膝中彈,在地上發抖,面如土色。
最後,曉士兵團傷亡近半,18人陣亡,13人受傷。兵團四位軍官的情況如下:指揮官百德新少校幸運生還;R. G. Burch上尉受傷;來自自由法國的Frederie Jacosta上尉不幸陣亡;來自法屬印度支那的Georges Egal上尉生還,但健康在戰俘營歲月受損,最後在1947年逝世。
香港淪陷後,百德新少校先後被囚於深水埗戰俘營及亞皆老街戰俘營。幸而,他成功捱過淪陷歲月,設法重整怡和香港業務。1946年4月4日,百德新少校因為北角激戰獲英勇嘉許第四級戰報嘉獎(mentioned in dispatches) 。1947年,百德新隨即退休移居肯雅,1971年,他於東非奈洛比逝世,享年84歲。
1971年是太平洋戰爭30周年,日本推出了《アニメンタリー 決断》26集電視動畫,當中第6集《香港攻略》就以香港保衛戰為主題,讓我們可以知道50年前日本人的角度。這一集尾段就特別提到曉士兵團死守北角發電廠的事蹟,展現他們英勇的一面。片中,有老兵展示參與西班牙內戰獲頒的獎章,有人說撤退的印兵是「情けない奴(丟臉的傢伙)」(事實上印兵激戰至傷亡慘重,可見我們分享的那華士上士的故事),另一位就説「不要緊,我會戰至最後。」
紀念犧牲的捲軸
戰後,德輔從男爵的家屬收到來自官方的一個捲軸,以紀念他的英勇捐軀:
「兹紀念香港義勇防衛軍二等兵愛德華.德輔從男爵在1939年至1945年的世界大戰中為國王及國家而戰,殺身成仁,對抗暴政,拯救人類的光榮事蹟。謹願他的犧牲會帶來和平及自由,以圓未竟之志。」
“This scroll commemorates Private Sir E. Des Voeux, 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held in honour as one who served King and Country in the world war of 1939-1945 and gave his life to save mankind from tyranny. May his sacrifice help to bring the peace and freedom for which he died.”
這一個捲軸,數十年後輾轉成為我們的收藏。儘管印上姓名的紅字逐漸腿色,這班年紀年邁且出身優厚的伯伯提起步槍保衛家園的事蹟,體現了「貴族義務(Noblesse Oblige)」身先士卒的精神,應該永載香港歷史的一頁。
港督德輔「爵士」是否同時為「從男爵」?
第10任香港總督佐治.德輔並沒有愛爾蘭從男爵地位,承繼了從男爵的是他的哥哥。我們稱呼德輔為「爵士」是因為他獲頒聖米迦勒及聖佐治爵級大十字勳章(簡稱GCMG)成為爵士(Knight),以嘉獎其在殖民地工作的貢獻。德輔爵士除了在香港留下了「德輔道中」及「德輔道西」,斐濟及加拿大亦有地名以他命名,紀念他的貢獻。
1941年12月19日愛德華.德輔從男爵在香港陣亡後,地位隨即被傳到御林軍擲彈兵衛隊少校威廉.德輔(William Des Voeux)。威廉.德輔生於1911年,就讀伊頓公學後入讀皇家軍事學院桑赫斯(RMC Sandhurst)成為陸軍軍官。他接過從男爵後來晉升中校,並在二戰兩度獲戰報嘉獎(mentioned in dispatches)。但在1944年9月20日,威廉於「市場花園」盟軍反攻行動安恆戰役(Battle of Arnhem)中帶領傘兵軍團第156營殿後抵擋德軍,不幸喪生。由於他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德輔從男爵就此絕後。
參考資料:
Evan Stewart: Hong Kong Volunteers in Battle
Tony Banham: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http://battleforhongkong.blogspot.com/2019/12/private-sir-edward-des-voeux.html
延伸閱讀: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