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邱吉爾
- On April 25, 2016
- 0
4月25日澳紐軍團日(Anzac Day),為紀念1915年4月25日加里波利之戰中犧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聯合軍團軍人,是兩國的重要節日,列為公眾假期。當年,澳紐軍團登陸地點不似預期,血戰海崖,死傷無數,卻在沙場中認住這班出生入死,同聲同氣的兄弟,凝聚出有別於英國人的身份認同。而作戰推手之一的邱吉爾,更因此事仕途受挫,轉進西線親赴戰場。
1915年,歐戰西線戰場陷入僵持,時年41歲的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邱吉爾策劃登陸作戰,圖謀直取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以迫使鄂圖曼投降,打通達達尼爾海峽以支援沙俄。但加里波利之戰不似如期,英軍及澳紐軍團死傷慘重,於翌年撤退。邱吉爾因事被迫辭任,轉而以陸軍身份參與西線戰事。
1915年11月18日,邱吉爾以陸軍少校身份前往法國。1916年1月5日,邱吉爾晉升為中校,擔任皇家蘇格蘭燧火槍團第6營(6th Battalion of the Royal Scots Fusiliers)指揮官。其間,他親身參與過36次往無人帶(No man’s land)的突擊。從他與妻子的書信中,可以得知他積極參與行動,以期重振聲譽。出身貴族世家的邱吉爾沒有擺架子、與官兵一起體驗塹壕生活,鼓舞士氣,廣受好評。1916年5月5月,邱吉爾放棄軍藉,重返倫敦,意味以後不能再要求在軍隊任職。
邱吉爾當然並非中途參軍,他在1894年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在130名畢業生中排名20。邱吉爾更曾以記者身份參與軍事行動,並在波耳戰爭中被擄走,再獨自越獄成功。
1917年1月,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完成長達半年的調查,報告將失敗歸咎於前首相和陸軍大臣、以及海陸軍不協調,邱吉爾得以重返政壇。同年7月,邱吉爾獲任命為軍需部長。1919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首次大選,邱吉爾入閣出任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
邱吉爾此番經歷,可謂出將入相。他大概未必想到20年後會帶領英國走過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在戰後77歲時再到出任首相吧。
-坦克外話-
1915年2月,時任第一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設立陸舟委員會(Landships Committee),研究可用於西線的裝甲車輛。計劃的製成品就是1916年9月15日於索姆河戰役初登場的Mark I坦克。坦克當時是軍事機密,英軍在送往戰場的坦克貼上「Tank」的字樣,對外宣稱是盛載食物和水的容器,此一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