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香港淪陷後,軍民為恢復家園堅持不懈,直至重光
- On December 25, 2019
- 0
香港淪陷後,抗日抵抗並未告終。不少軍民逃離香港後,加入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為恢復家園努力。
賴廉士逃出香港 成立英軍服務團
香港淪陷後,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陸軍中校賴廉士(Sir Lindsay Tasman Ride)與其他守軍一樣被關進深水埗戰俘營。負責戰俘健康的賴廉士眼見日軍拒絕提供必要的醫療設備,決心組織戰俘逃走。1942年1月9日,在賴廉士的「雙料部下」-港大醫學院文員、戰地救護隊代理下士李耀標的協助下,賴廉士與另外兩名本為港大工程講師和物理講師的軍官成功逃出,到西貢獲中共遊擊隊(後稱「東江縱隊」)救援,再前往國軍控制下的惠州。
1942年5月,賴廉士的想法幾經轉達後,遂於曲江成立英軍服務團,並在惠州設立前方辦事處,由祈德尊(後為馬會主席、輔警總監及公職王)出任主任。情報員以個人編號識別身份,分為不同分支小組。情報員回港刺探情報、營救戰俘、政商要人及被擊落的美國空軍機師重返盟軍旗下,並策反太古船塢的工人阻礙日軍運用。當中,時為上尉的何禮文(後來六七暴動期間為署理輔政司,強硬對付左派)負責聯絡協調中共遊擊隊,後者曾經喬裝商販混入啟德機場,再從地下水道營救英軍人員。
英軍服務團為香港前途奔走
其中一個著名成員為徐家祥。徐家祥戰前就讀港大,其後加入後備消防隊參與戰役,逃出香港後受富商利銘澤邀請加入服務團,成為第65號情報員。1948年,徐家祥在何禮文推薦下成為首位華人政務官,於六七暴動期間一度署任華民政務司,曾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可惜,亦有不少滿腔熱誠的年輕情報員因經驗不足,行事不慎失手,被日軍擒拿處死。
服務團其中一項影響香港命運的秘密任務,就是1945年8月英方知悉日本即將投降,命賴廉士派員接觸身在戰俘營的輔政司詹遜(Franklin Gimson),搶先恢復英國管治。身負此任的梁昌,就是經何鴻燊協助脫離香港加入英軍服務團。
英軍服務團計有約80人陣亡,部分人員由於以秘密身份工作,至死親友仍未知其身份,遂葬於鑽石山公共墳場的「抗日烈士墓」,而未能葬在赤柱或西灣軍人墳場。
英軍服務團盾徽由團員梁宗義於大戰結束前畫成,團內大部份地圖亦由他繪製。盾徽中的拉丁文”Spes. Salutis”代表希望及救亡(Hope and Salvation),大家可以留意盾徽上的左右兩個星號的象徵意義。
英軍服務團創辦人賴廉士爵士 兼任防衛軍司令及港大校長
賴廉士爵士出生於澳洲,一戰爆發後,賴廉士加入了墨爾本大學來福槍團,於1918年初到西線作戰,一度重傷。1919年,賴廉士從軍隊退役,取得獎學金入讀墨爾本大學主修醫學,期間熱衷運動,代表大學和書院參與划艇、木球和欖球等比賽,更曾擔任學生代表理事會主席。
1922年,賴廉士考獲著名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以羅德學人身份到英國牛津大學新學院深造。1928年10月21日,30歲的賴廉士獲香港大學聘任為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自此以香港為家。1930年至1932年,及1935年至1939年期間,賴廉士兩度出任醫學院院長,兼任港大校董。
1931年10月20日,賴廉士加入香港義勇防衛軍擔任軍官。1941年6月19日,賴廉士被擢為陸軍中校,出任戰地救護隊指揮官,協助招攬港大醫科生加入備戰工作。
香港重光後,港大於1948年完全復辦。1948年,賴廉士獲港府榮任為皇家香港防衛軍司令,至1962年退役。1949年,賴廉士出任港大校長,至1965年退休。
賴廉士出任校長16年,為歷來任期最長者。期間,港大急速擴展,1961年學生人數增至逾2,000人,是1941年時的四倍。1963年,港大以他命名的賴廉士體育中心(Lindsay Ride Sports Centre),在其校長任期內落成。此外,賴廉士積極參與在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成為香港中文大學首批校董。
小結
1940年6月4日,鄧寇克大撤退奇蹟般救走約34萬英法軍人後,邱吉爾發表演說,結尾提到:
「即使,而我從不相信會發生,不列顛群島或其大部份土地淪陷並陷於飢餓,我們在海外的帝國子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新世界會拿出一切力量拯救和解放舊世界。」
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抱持希望的人最大慰藉。香港人可能還有退路,但香港除了香港人外再無退路。70多年前,另一班香港人曾經活出這樣的故事,貫徹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