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義勇防衛軍澳紐連隊(Anzac Company, HKVDC)
- On April 25, 2023
- 0
香港義勇防衛軍由本地華洋人士組成,戰前更以不同族裔編成連隊,在港澳紐人士亦不例外,曾在1930年代短暫有專屬連隊。
1932 年 4 月25日澳紐軍團日,一眾澳紐人士到香港酒店晚宴。席間,早上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儀式獻花圈的羅拔臣(Cameron Desailly Robertson)呼籲在香港義勇防衛軍下組建澳紐連隊。
這位慷慨陳詞的羅拔臣,是一戰退伍軍人。根據紀錄,他在1914年8月17日以19歲之齡入伍澳軍(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入伍前從事賣書。1915年4月,羅拔臣參與過加里波利之戰的登陸,戰爭結束時隸屬澳軍第4師第 4 先鋒營(Pioneer Battalion ),軍階為中士(Corporal)。先鋒營是澳軍投入西線戰場新編的部隊,兼具了工兵及步兵角色。羅拔臣後來因為1916年12月在法國戰場的英勇表現獲頒軍功獎章(Military Medal)。1919年羅拔臣退役,在 20 年代來到香港,從事過酒店業及啤酒釀酒業。
1932年4月,澳紐連隊隨即成立,羅拔臣更在5月9日由二等兵(Private)晉升為中尉,出任連長。澳紐連隊獲准配戴寬邊軟帽(Slouch Hat),以維克斯機關槍作為武器,屬於機關槍連。以當時防衛軍司令官的說話,因為那是「1915年加里波利之戰所用的武器。」
成立首年,澳紐連隊就贏得機關槍盃,更派出軍官擔任防衛軍軍旗手及護旗士官。很可惜,由於參加者不足,澳紐連隊於1935年解散,但澳紐裔防衛軍繼續在不同單位服役。以1941年12月開戰計算,澳紐連隊前隊員的足跡遍及軍團總部、第3步兵連(包括連軍需士官E. C. Fincher)、第1炮兵連等。事隔幾年,第3連已經主要由歐亞混血兒組成。
香港義勇防衛軍中另外還有不少在港澳紐人士,例如戰後成為防衛軍司令官的戰地救護隊指揮官賴廉士中校(Lt Col Lindsay Tasman Ride),就是生於澳洲維多利亞州。香港保衛戰的正規軍中,我們在《香港保衛戰紀》專題介紹過的皇家後勤兵團(Royal Army Service Corps)杜華上尉(Captain Arthur John Dewar),則是來自西澳州珀斯的斯旺本(Swanbourne)。
首任連長、支薪組、軍旗
至於首任澳紐連隊連長羅拔臣中尉,他在1937年晉升上尉。1938年,他出任支薪組指揮官(OC, Pay Detachment),戰前在此崗位再晉升少校。支薪組雖然較鮮為人知,但其成員曾經肩負起守護軍旗的最後任務。
1941年12月18日日軍登陸港島後,香港義勇防衛軍總部需要搬到山頂,羅拔臣的部下薛力尼中尉(Lt Ralph James Shrigley)就奉命將兩面防衛軍軍旗埋藏在防衛軍總部旁聖約翰操場的泥土裏,以防被日軍擄獲。1944年,薛力尼中尉被日軍盤問期間,從二樓窗口墜地喪生,到底是被拋下樓還是拼命逃出,今日已無從稽考。
1956年6月美國領事館建築工程期間(工程包括前聖約翰操場部份地段),有工人發現了軍旗的殘餘部份-王冠及獅子旗頂及軍旗的中央圓型刺繡部份,消息被防衛軍知悉。1958年的周年檢閱中,72位老兵持着軍旗的殘餘部份參與會操,其後殘餘部份就收藏在聖約翰座堂。
時至今日,不少前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成員定居澳洲,包括101歲香港保衛戰老兵Robert Lapsley。在澳紐軍團日巡遊,他們時有亮相。而這篇介紹中的不少資料,正正來自防衛軍年刊及香港義勇軍新南威爾士分會。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