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棄陸基神盾 海自能否克服傳統魔咒?
- On September 7, 2020
- 0
2020年9月4日,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宣布放棄2017年開始的陸基神盾計劃。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正考慮研發導彈防衛專用艦(ミサイル防衛単機能艦),作為替代方案。日媒列出多個考慮方案,包括陸基神盾指揮軍艦發射,以及海上神盾平台,令人不免為日方感到惆悵。事態背後的另一重要隱憂,可能是海上自衛隊(海自)的傳統魔咒-人手短缺問題。
面對少子化等社會問題,志願擔任自衛官的人數越來越少。儘管自衛隊設計上軍官比例較高,在有限人手着重質量,緊急情況則從志願和後備途徑補充士兵,人手短缺仍對較多專門部門的海空兩軍造成很大限制。當中,由於海自需要執行長時間海上任務,面對的問題就更為嚴峻。
海自人手短缺的特徵是缺乏初級士官及士兵,影響前線操作。儘管海自高階官員、海上幕僚監部、海外派遣部隊、音樂隊、情報部隊等部隊滿足了定員名額的9成以上,問題發生在初級士官及士兵的層面。1士及2士(士兵及上等兵)只有定額的4成,計及士長(相當於下士)才達7成。
即使艦上人手未滿設計定員,軍艦仍然能夠運作,但是妥善率就可能較差。就像員工不足的餐廳,容易漏單,甚至易生意外。以艦上火災應變為例,海自艦隻的自動灑水系統主要安裝在直升機倉庫,發電機及泵房亦有泡沫滅火裝置,但主要仍是倚賴人手滅火,未如美軍艦隻般自動滅火系統普遍。戰鬥性能方面,戰鬥情報中心(CIC)人員需要分兼多職的話,面對實戰就可能應接不暇。
此外,近年海自不斷增加艦隻,幅度是即使裁減舊型艦隻,亦未必能夠輕鬆應付。2015年起,2艘出雲型直升機護衛艦(定員470人)相繼就役;2018年,2艘朝日型護衛艦(定員約230人)相繼就役;蒼龍型潛艇(定員65人)亦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增長;2019年起,4艘多功能新型護衛艦(FFM;定員100人)動工,預計2022年起服役。神盾艦本身亦有擴充計劃,2艘摩耶型新神盾艦(定員約300人)於今明兩年就役,令每個護衛隊群均有2艘神盾艦,合共8艘。
當然海自亦非坐以待斃,2019年度《防衛計劃大綱》推出以後,海自改革主打「省人化」。其中一個重點計劃是生產22艘定員減半、配備自動滅火系統的多功能新型護衛艦(FFM),同時淘汰舊式護衛艦,艦隊預計規模由2018年尾的合共47艘,增加至10年後的54艘。另外,海自亦推出乘員輪調制(クルー制;Crew制),由4組乘員操作3艦軍艦,3組執勤,輪流1組休息,縮短艦隻停泊休整時間,令艦隊發揮最大效能。這個改革與海自(及帝國海軍)一直以來,船員視所屬艦艇為家的「愛艦精神」有很大衝突。
今次倡議的導彈防衛專用艦,要發揮效用必須要有一定數量,一旦成真必然進一步抽乾海自緊拙的人手。至於海上神盾平台方案,平台機動性低和欠缺自衛能力,需要額外護衛艦隻,同樣令海自捉襟見肘,顧此失彼。與此同時,新型護衛艦已有4艘動工,如果更改新批次的設計迎合,更會破壞為節省人手而推出的乘員輪調制。2017年,當局因為神盾艦數目少成本高,而開始研究陸基神盾,結果3年後還是要思考依賴艦隻的海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