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沙俄擴張受挫 損失近五十萬軍隊
- On March 24, 2022
- 0
關於19世紀中葉,香港中學課本多偏重於兩次鴉片戰爭,但1853年至1856年在歐洲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對世界影響甚鉅。這不僅是一場殘酷的現代戰爭,改變各國對戰爭的看法,甚至被視為是一戰的前奏。
基督掛帥 霸權為實
克里米亞戰爭的導火線源於法、俄兩國分別代表天主教和東正教爭奪在鄂圖曼帝國境內基督教堂的控制權。但是,宗教之爭不過是法俄延伸勢力範圍的藉口。沙俄自視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以及斯拉夫人的領導者,現今俄羅斯國徽的雙頭鷹正正是來自拜占庭帝國,而穩據黑海出海口是歷代俄羅斯統治者的願望。當國力日衰的鄂圖曼帝國拒絕承認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為其境內東正教徒的保護者,沙俄就在1853年7月派兵入侵鄂圖曼領土 (包括今日羅馬尼亞)。同年10月,鄂圖曼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向正式俄國宣戰。
英法介入 硝煙四起
英國擔憂沙俄擴張會阻礙通往印度的貿易,法國亦有意為1812年拿破崙 (Napoleon I)被俄國擊敗報復,兩國於是在1854年3月向俄國宣戰。9月14日,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威脅俄國黑海艦隊基地。
20,000英軍、30,000法軍及4,500土耳其軍登陸克里米亞後,馬上面對補給不足和霍亂爆發,但仍然向海軍重鎮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進發。9月20日,盟軍在阿爾馬河(The Alma)擊退約37,000俄軍。此役為時一日,俄軍傷亡5,000人而退守塞瓦斯托波爾,盟軍亦傷亡3,000人。
雙方傷亡慘重其中一個原因是軍備進步,戰術依舊。雙方廣泛使用的前裝線膛槍(rifled musket)有效射程達300碼,是往昔燧發槍(flintlock musket)的三倍。但與此同時,雙方仍然採用拿破崙步兵戰術(Napoleonic Infantry Tactics),簡而言之就是密集戰列步兵近距離射擊陣式,導致中槍機會極高。
一將無能 累死三軍
克里米亞戰爭包括連場世界知名的戰役。1854年10月25日,25,000俄軍欲攻取英軍在克里米亞的補給港口巴拉克拉瓦(Balaclava)。儘管土耳其友軍被擊潰,英軍第93高地步兵團(93rd Highlanders)約600人唯有死守,竟然成功抵擋俄軍約400騎兵。
當時的指揮官Colin Campbell少將有見兵員不足以組成方陣或者排成四列,就下令排成幼幼的兩列,據說曾向士兵命令背水一戰,不准後退(”There is no retreat from here, men. You must die where you stand.”)。士兵在俄羅斯騎兵靠近至800及500碼時齊射了兩次,據說其後還企圖向潰散的俄軍衝鋒,但被指揮官剎停。
當時兵家普遍認為步兵不可能在平原抵擋騎兵衝鋒,畢竟當時步兵一分鐘只能開三、四槍。但這種迷思被身穿紅衣的第93高地步兵團打破。 景況被《泰晤士報》記者記錄下來,傳回英國,形容為”thin red streak tipped with line of steel”。後來人們開始用 ”The Thin Red Line” 形容英軍以及堅守陣地的軍人。
巴拉克拉瓦戰役還有一段悲壯的插曲。英軍追擊撤退的俄軍期間,由於上下級軍官溝通嚴重失誤,輕騎兵旅(Light Brigade)原本只是奉命奪回部分被俄軍繳獲的友軍火炮,卻被錯誤指揮衝進俄軍炮陣。衝鋒期間,輕騎兵受俄軍三面炮轟,673人中有247人死傷。
詩人丁尼生(1st Baron Tennyson)為此役寫下著名的「輕騎兵的衝鋒」(”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批評將領無能,惋惜士兵英勇,節錄如下:
“Theirs not to make reply,
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Rode the six hundred.”
「他們不能抗命,
他們無法弄清,
他們只能奉命赴死。
衝進死亡的山谷,
騎兵六百名。 」
血戰多月 飢寒交迫
1854至1855年間,盟軍雖然乘勝追趕俄軍,繼而圍攻塞瓦斯托波爾,但原本計劃圍城三個月的計劃拖延了近一年。一場冬天風暴更摧毀盟軍營地,30艘載有英軍禦寒衣物、藥物和糧草的船隻受損,令補給極度困難。情況最壞的時候,英軍甚至要在風雪中步行19公里至巴拉克拉瓦才能取得補給。由於馬車無法在雪中行進,馬匹已經淪為軍糧。
盟軍曾經六次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海、陸炮轟,1855年9月5日最後一次炮轟一共動用307門火炮發射150,000發炮彈。四日後,盟軍終於攻佔這個港口,此後雙方疲憊不堪,無力再戰。1856年3月30日,有感俄國威脅,奧地利欲加入盟軍,繼任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終於同意和談。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其後簽訂,俄軍須退出佔領地而黑海中立化,交戰雙方都得不償失。
踏進現代的前奏
雖然這是一場19世紀戰爭,但與美國南北戰爭一樣預演現代戰爭。工業革命下,軍械進步加上槍炮彈藥源源不絕,加上有火車蒸汽船等機器迅速集結兵力,令戰爭傷亡大增。1853年駐港英軍就因為克里米亞戰爭被抽調,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s)於是在翌年成立,以協助本地防務。
克里米亞戰爭中,俄軍傷亡逾45萬人,盟軍單計英軍傷亡就超過22,000人,當中竟有約17,580人死於傷病。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實地發現因為惡劣醫療條件導致的死亡人數,竟然遠遠超過戰鬥陣亡的人數。她製作了史上首張「極座標圓餅圖」(polar area diagram),刊載後引起輿論關注,促使當局設立正式的戰地醫院及改善衛生。
隨著1830年代相機技術進步,克里米亞戰爭是首場有正式戰地攝影記者的戰爭,大量英勇行為因此受到記錄。當時英國的授勳及嘉獎制度缺乏英勇嘉許,甚至充斥軍階分野隔閡。1856年,英國確立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以嘉許最顯著的英勇義舉,不分軍階頒發。隨著往後戰爭越來越多,規模及傷亡與日俱增,各級勳章和獎章亦應運而生,制度日漸邁向平等。
往昔,沙皇一個決定就可以引發多國兵戎相見,引發地緣政治危機。值得反思的是,當年俄國簽下和約的主因並不是因為大量俄軍傷亡(沙皇似乎並不在乎),反而是奧地利介入會令俄國有戰敗風險,才被迫讓步。時至今時,國際社會的制裁及軍援是否能夠「不戰而屈人」,迫和發動侵略曾經的超級大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Crimean War
https://www.nam.ac.uk/explore/crimean-war
Battle of Balaklava
https://www.nam.ac.uk/explore/battle-balaklava
History of the Crimean War Trophy Gun’s
https://artilleryhistory.org/artillery_register/crimean_war_guns/crimean_war_guns_first_page_update_13_apr.html
Crimean War
https://www.history.com/topics/british-history/crimean-war
Crimean War Casualties 1853-1856
https://search.findmypast.co.uk/search-world-records/crimean-war-casualties-1853-1856
The Battle of the Alma, 1854: First Blood to the Allies in the Crimea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6gXMDwAAQBAJ&pg=PT24&dq=battle+of+the+Alma+rifle+musket&hl=zh-TW&sa=X&ved=2ahUKEwicwLbV8Nv2AhUny4sBHQiRDOEQ6AF6BAgLEAI#v=onepage&q=battle%20of%20the%20Alma%20rifle%20musket&f=false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5319/the-charge-of-the-light-brigade
———————————————
FB: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