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猶太人也有錯」?曾經寄望帝國元帥戈林?
- On August 20, 2020
- 0
近日一篇「德國猶太人也有錯」文章引起迴響,查看時已不見蹤影,但話題着實值得討論。不知這個結論,是否從當時猶太人一些信奉體制,對納粹黨得勢過份樂觀的言論觀察而得。1933年2月2日,德國國會選舉剛好一個月之前,當地《以色列人》報刊登一篇題為「新局面」的文章:
「我們不認為希特拉先生與他的夥伴在獲得期望已久的權力之後,會真的做出納粹報紙裡所說的那些行為。他們不會一夕之間剝奪德國猶太人的憲法權利,不會把猶太人鎖在猶太人區,也不會讓暴民把心中的嫉妒與謀殺的衝動宣洩在猶太人身上。」
「體制中某些重要的因素可以制衡其權力,如總統及其他相關政黨。他們不僅不能這樣做,而更重要的是這顯然並不是其所想選擇的路線。 當手執政歐洲強權時,整體形勢會令他們以道德反思自己,而不是重新扮演在野角色。作為歐洲強權的執政黨,他們需要在各種族和睦交流中找尋自己長存的席位。」
「更甚者,威廉大街(國家核心部門所在,借代政府)的勢力人士亦不再迫切渴求挑動群眾聚集的計謀。是故,新任普魯士內政部長戈林(對,正是日後的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回饋其舊同袍和黨友的更佳選擇,是以國家社會主義路線重振龐大的公務員團隊,而不是公開認可仇恨猶太人的主張。」
1938年11月8日,納粹德國宣佈境內猶太報紙和雜誌立即停止出版,包括《以色列人》報。11月9日發生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殺害猶太人,破壞猶太教堂和店鋪,大約3萬名猶太男子被送往集中營,是為有組織迫害猶太人之始。
今日我們回顧事件,需要警惕的是:盲目信奉體制不能保障到人民自己,體制本身難以制衡當權者,事實亦證明並非神聖不被侵犯。信任,不等同無條件的信仰。而迷信地上的權勢,不會帶來救贖。
為什麼戈林會成為可以被寄望的對象?
戈林曾是一戰空軍王牌機師,個人性格出眾,是少數不歧視猶太人的納粹要員。他及後官至空軍總司令及帝國元帥,對屠殺猶太人固然有不能卸去的罪責,但亦有網開一面。戈林重視空軍發展甚於迫害猶太人,所以包庇猶太軍官,甚至從蓋世太保手中救走他們,用個人權勢保護他們。他更為艾爾哈德 · 米爾希(Erhard Milch)偽造「正統雅利安人」血統證明書,令他日後成為納粹德國猶太人空軍元帥,出身及位置聽起來比戈林更矛盾。
而戈林的弟弟阿爾伯特(Albert Göring)更利用自己的身份及影響力為猶太人及異見人士辦理旅遊證明等文件,協助他們逃出生天。當中,亦得到兄長的默許及協助。戰後,由於同姓戈林,阿爾伯特的人道貢獻沒有得到公開表揚,反而在德國備受奚落。
寄望納粹中的Lesser evil,屬於望梅止渴,最終仍會渴死,不能逆轉大局。《以色列人》這篇文章的願望並非沒有理由及根據,但未免太一廂情願,忽視整體環境的趨勢。虛假的希望,比絕望更危險,亦更有害。